Warning: count(): Parameter must be an array or an object that implements Countable in /home/wwwroot/www.clarknational.com/wp-content/themes/book-ttkan/functions.php on line 2320
貞觀朝二十四功臣 貞觀朝二十四功臣第7章 房謀杜斷之房玄齡在線免費閱讀_芙雪小說
◈ 貞觀朝二十四功臣第6章 剛正不阿 魏玄成在線免費閱讀

貞觀朝二十四功臣第7章 房謀杜斷之房玄齡在線免費閱讀

魏徵,字玄成,是我國唐代一位傑出的政治家、史學家和諫臣,他的正直和無畏,使他被譽為史上第一噴子。謚號「文貞」。名列「凌煙閣二十四功臣」第四位。(「文貞」是中國古代文官的的最高謚號,後避北宋皇帝諱改為文正)

他的為官之道,充滿了清正廉潔,他的政績卓著,他的才華橫溢,膽略過人,足智多謀,敢作敢為,都讓人敬佩。他為國家利益和百姓的安居樂業,敢於向唐太宗犯顏直諫,毫不顧及個人身家利害,他的高尚品格和深遠謀略,使他成為了我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傑出人物。

魏徵的早年生活困苦,但他從未放棄自己的大志向。他出家成為道士,以此為掩護,廣泛閱讀,深入研究,特別是對縱橫之術有着深厚的興趣。他對時局的精準洞察,使得他在亂世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。

大業十三年(617年),魏徵在武陽郡丞元寶藏的帳下為官。他利用自己的文才,為元寶藏起草了響應瓦崗起義軍首領李密的奏疏。李密對魏徵的才識極為讚賞,於是召他入元帥府,擔任文學參軍,負責掌記室。魏徵向李密獻上了壯大瓦崗的十條計策,但可惜的是,李密並未完全採納。

大業十四年(618年),魏徵對李密的長史鄭頲提出了自己的戰略建議,但他並未得到鄭頲的認同。魏徵因此離開了瓦崗,他的離去,無疑使瓦崗失去了一位深謀遠慮的謀士。

武德元年(618年),李密在王世充的鐵蹄下敗北,部下魏徵跟隨李密歸順了李唐。此時,李密的部將李勣仍掌控着大片領土,從東至大海,南至長江,西至汝州,北至魏郡。面對如此廣袤的土地,李勣不禁感到迷茫,不知所措。

這時,魏徵毅然決然地毛遂自薦,請求前往山東安撫民心。他懷揣堅定的信念,肩負重任,趕赴黎陽。在魏徵的勸導下,李勣終於下定決心歸順唐朝,並打開糧倉,救濟淮安王李神通。然而,好運並未長久,九月時,夏王竇建德揮師攻打相州,李神通敗退,轉駐黎陽,卻又遭竇建德擊敗。魏徵、李神通、李勣等人都成了竇建德的俘虜。

竇建德欣賞魏徵的才華,任命他為起居舍人。然而,武德四年(621年),唐高祖李淵派秦王李世民攻打王世充,竇建德率軍支援。五月,李世民大敗竇建德,將其生擒。魏徵得以再次回歸唐朝,這無疑是他命運的轉折點。

太子李建成久聞魏徵大名,誠意邀請他擔任太子洗馬,待遇優厚。武德五年(622年),竇建德舊部劉黑闥勾結突厥侵犯山東。魏徵洞悉政局,察覺到李建成雖然身為嫡長子,但戰功不及李世民。於是,他建議李建成主動請纓,討伐劉黑闥。李建成聽從魏徵的建議,成功平定了山東。

然而,命運的捉弄再次降臨。武德九年(626年)六月,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,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被誅。李世民聽說魏徵曾勸諫李建成將他調離京城,心生疑惑。他派人將魏徵傳來,質問道:「你為何要離間我們兄弟?」眾人皆為魏徵擔憂。然而,魏徵毫無懼色,坦誠回答:「若先太子聽從我的建議,便不會發生今日之禍。」

李世民本就看重魏徵的才能,見他直言不諱,毫無隱瞞,便赦免了他,任命他為詹事府主簿,成為自己的幕僚。不久又將魏徵提拔為諫議大夫,賦予他重要的使命,安撫在河北的李建成、李元吉舊部,允許便宜從事。這是一次對魏徵的信任,也是對人才的珍視。

抵達磁州時,他遇到了一場突如其來的考驗。囚車中的李志安、李思行,他們是前東宮的千牛,齊王的護軍,如今卻成為朝廷的罪人。魏徵的內心涌動着憐憫,他深知,國家的安定離不開忠誠的守護,而忠誠的價值在於寬恕和理解。

面對副使李桐客,魏徵袒露心聲:「我們動身時剛得到詔命,前東宮、齊王府的舊人都一律赦免不問。現在又把李思行等押送京師,這樣做其他的人誰還再相信詔令而不疑慮呢?朝廷派我們安撫山東,人們一定不會相信,這豈不是『差之毫厘,失之千里』?」一番深入淺出的剖析,讓李桐客深以為然。魏徵繼續說:「明白了沒有不去做的,寧可自己承擔責任,也不能損害國家大計。現在如果釋放李思行他們,不再追究他們的罪責,那麼信義的感召就會遠達天下。」

李桐客被魏徵的擔當與智慧所感動,他贊同地點頭,決定釋放李思行等人。他們當即上書呈報李世民,這位新生的皇帝覽奏後,內心充滿喜悅。他深知,魏徵的舉動,不僅彰顯了國家的寬容,也贏得了民心。同年八月,李淵禪位,李世民登基,封魏徵為鉅鹿縣男。從此,魏徵繼續在政治舞台上施展才華,為唐朝的繁榮昌盛盡獻己力。

李世民,這是一位有着遠大革命理想的皇帝,立志建立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家。他深知賢臣的重要性,因此多次在卧榻之上,親自召見魏徵,向他請教治國之道,詢問國家政策的得失。魏徵,一位具有治國才能且性格耿直的大臣,深受李世民的賞識。兩人之間的交往,既展現了一位英明君主對賢臣的尊重,也體現了一位賢臣對國家的忠誠和責任感。

李世民曾對魏徵說:「您所陳述進諫的事,前後有二百多項,不是至誠報效國家,怎麼能夠這樣?」這句話充分表現了李世民對魏徵的信任和尊重。而魏徵也深感遇到一位賞識自己的君主,於是將心中的治國良策和盤托出,毫不隱瞞。

在貞觀年間,魏徵多次為國家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提出寶貴的建議。例如,在徵兵問題上,他堅決反對李世民徵召未滿十八歲的青年入伍,認為國家軍隊的戰鬥力並不在於人數眾多,而在於治理得法。在處理嶺南馮盎謀反的問題上,他主張採用和平手段,避免戰爭,最終使得嶺南地區得以安定。

然而,魏徵的忠誠和耿直也使他受到了一些誹謗。有人指責他包庇親戚,李世民便派御史大夫溫彥博去調查。結果查無實據,溫彥博認為魏徵作為臣子,未能避開嫌疑,雖無私情,但也應當受到責備。李世民於是親自去責備魏徵,並表示:「從今以後,行為不得不存痕迹。」

然而,魏徵卻認為,君臣一心,應聚焦於國家大事,而非追求個人行為的顯露。他對李世民說:「臣聽說君臣一心,如同一個整體。置國家大事於不顧,一味追求行為顯露痕迹,如果君臣上下都共同遵循這條道路,那麼國家的興衰就難以預料了。」這句話使李世民深感震動,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,並對魏徵表示歉意。

貞觀十年,某天,皇帝李世民下達了一道不容忽視的命令,命魏徵主編《周書》、《梁書》、《陳書》、《齊書》及《隋書》五部巨著。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,也是一個榮耀的使命。

魏徵,這位才華橫溢的歷史學家,他深知這項任務的深遠意義。他日以繼夜,廢寢忘食,悉心梳理歷史的長河,精心編排每一篇文獻,力求將五部史書打造成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。在李世民的指導下,魏徵傾注了全部的心血,終於完成了這項偉大的工程。

書成之後,魏徵被加授為左光祿大夫,這是一個崇高的職位,象徵著他的學識與貢獻得到了國家的認可。此外,他還進封為鄭國公,這是對他為國家做出的傑出貢獻的褒獎。獲賜物二千段,更是皇帝對魏徵辛勤工作的肯定與讚美。

這五部史書,承載着我國歷史上的光輝時刻,也見證了魏徵的辛勤付出。它們猶如五顆璀璨的明珠,閃耀在歷史的長河之中,永不磨滅。而魏徵,這位卓越的歷史學家,用他的智慧與才能,將這些史書鐫刻成了永恆,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財富。

然而,世事無常,自貞觀十六年(642年)起,我國著名賢臣魏徵的病情日益惡化。李世民深感憂慮,他親手書寫詔書以慰勞魏徵,並表示:「短短數日未見,朕已覺得損失頗多。朕本欲親自前去探望,但又擔心增添他的勞累。若有所聞,可密封狀文送至朕處。」

儘管疾病纏身,魏徵仍不忘盡忠職守,他上書數事,對太宗近來的言行不一表示了批評。太宗時刻關心着魏徵的病情,時常派遣中使探望,並讓中郎將留宿魏家,隨時奏報病情。禮品與藥品源源不斷地送往魏家,以示關愛。

魏徵素來為官清廉,生活簡樸,家中甚至沒有正堂。李世民得知此事後,將自己準備建造小殿的材料調配給魏徵,用以修建正堂。僅僅五日,正堂便告建成。同時,太宗還派中使賜給魏徵白色的褥子和布被,以滿足他崇尚簡樸的心愿。

然而,命運無情,貞觀十七年(643年),六十四歲的魏徵即將走到生命的盡頭。太宗聞訊,親自前往魏家探望,與他交談良久,不禁淚流滿面。他帶着太子李承乾和愛女衡山公主再次來到魏家,希望能見到魏徵最後一面。

魏徵強撐着病體,穿戴朝服,拖着帶子。太宗見狀,悲痛欲絕,一邊撫摸着魏徵,一邊流淚。他問魏徵有何臨終遺言,魏徵答道:「寡婦不愁織布的緯線少,而憂慮宗周的危亡。」太宗悲痛地將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徵的長子魏叔玉,指着公主對他說:「魏公,睜開眼睛看看你的兒媳!」但魏徵已無力起身謝恩。

數日後,太宗在夜夢中再次見到魏徵,彷彿一切都如往常般美好。然而,清晨時分,魏徵離世的消息傳至宮中,太宗悲痛欲絕。他親自主持喪禮,痛哭流涕,為魏徵罷朝五日,並命令百官一同參加喪禮。太子李承乾在西華堂為他舉哀,太宗賜予魏徵極高的榮譽。

魏徵即將下葬時,妻子裴氏說:「魏徵平生節儉,如今按一品官的禮節安葬,所需儀仗、器物過多,恐不符合他的志願。」於是,她拒絕了朝廷供給的一切儀仗和物品,僅用白布、帷幕裝飾承載靈柩的素車。

太宗親自登上御苑的西樓,望着魏徵靈柩的方向痛哭,竭盡哀思。他命百官送靈柩出長安郊外,晉王李治奉詔致祭。太宗親自為魏徵撰寫碑文,並將其書寫在墓碑上;創作輓詞十首,以表哀思。之後,太宗仍感哀傷,又賜其家封戶九百戶。

貞觀十七年(643年)二月,春意盎然,李世民心懷感慨,命將作少監閻立本畫出長孫無忌、李孝恭、杜如晦等二十四位功臣的肖像,置於凌煙閣,以表彰他們的豐功偉績。其中,魏徵位列第四,肖像栩栩如生,彷彿功臣們仍在人間。

李世民望着凌煙閣上的魏徵畫像,思緒萬千。他吟詩道:「勁條逢霜摧美質,台星失位夭良臣。唯當掩泣雲台上,空對余形無復人。」詩中充滿對魏徵的惋惜之情,同時也透露出對失去良臣的悲痛。

然而,世事無常。不久之後,太子李承乾謀反案事發,侯君集參與謀反,被處以極刑;中書侍郎杜正倫受牽連被遠貶。魏徵曾向李世民推薦二人,稱他們具有宰相之才。如今,李世民卻開始懷疑魏徵結黨營私。

此外,魏徵曾將自己前後的諫辭寫下來,交給史官褚遂良保存。李世民得知此事後,心中愈發不滿。於是,他手詔取消衡山公主與魏叔玉的婚約,並下令推倒魏徵的墓碑。

貞觀十九年(645年),李世民親征高麗(即高句麗),儘管取得勝利,卻仍因未能滅亡高麗而心生遺憾。回師之後,他感慨地說:「魏徵若在,不使我有是行也。」於是,他召來魏徵的家人,賞賜並慰勞裴氏。李世民還命人以少牢之禮祭祀魏徵,並重新立起墓碑。

主要影響:

據《貞觀政要》記載,魏徵向李世民面陳諫議有五十次,呈送給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,一生的諫諍多達「數十餘萬言」。他的諫諍次數之多,言辭之激切,態度之堅定,都是其他大臣所難以倫比的。

魏徵的政治思想主要圍繞極言直諫,剖析得失展開。他諫諍的範圍廣泛,包括朝廷軍國大事的失誤,社會安定的維護,政治的清明,以及刑賞問題的處理等。

為了醫治隋末戰亂的創傷,他勸諫李世民要與民休養生息,一改隋煬帝奢靡之風,反對營造宮室台榭和對外窮兵黷武。為了社會的安定,他勸諫李世民要廢除隋的嚴刑峻法,代之以寬平的刑律。為了政治清明,他勸諫李世民用人要「才行俱兼」,對官吏中的貪贓枉法之徒要嚴懲不貸。

在刑賞問題上,他認為刑賞之本在於勸善懲惡,在王法面前,「貴賤親疏」一律對待。在君主的思想作風上,他勸諫李世民要兼聽廣納,認為「兼聽則明,偏信則暗」,以防止貴臣壅蔽,下情不得上達。

他更以「亡隋為戒」,勸諫李世民要接受歷史教訓,居安思危,力戒驕奢淫逸。對於這些有關國家治亂、社稷存亡的大問題,魏徵在上諫時一向是堅持原則,據理力爭。

儘管李世民對魏徵的尖銳批評一時難以接受,但他終究認識到,魏徵是忠心奉國,有利於國家長治久安。因此,對其進言多所採納。當然,李世民的開明政治也是魏徵屢次極言直諫的重要原因。

魏徵對朝政失誤的批評,對貞觀政治的糾謬補缺,起到了多所裨益的作用。李世民曾把魏徵比作良匠,自己比作金子,金子原在礦石里,它之所以稱貴,是由「良冶鍛而為器,便為人所寶」。這句話無疑是對魏徵忠誠履職的最高讚譽。

學術成就:

自貞觀三年(629年)起,魏徵,這位才華橫溢的歷史學家,受命總撰唐初八史中的五史,它們分別是《周書》《梁書》《陳書》《北齊書》和《隋書》。在這項重大的史學工程中,魏徵以其嚴謹的史學態度,精湛的歷史視角,以及對史料的深度挖掘,使得這五部史學著作在完成之時,便被譽為「良史」。

在主修的《隋書》中,魏徵秉持「直筆」的修史精神,得益於唐初豐富的史料資源,專業的修史機構「史館」的支持,以及多位修史學士的共同努力,使得《隋書》成為一部具有極高史學價值的史書。尤為值得一提的是,《隋書·經籍志》由魏徵親撰,正式應用了經、史、子、集四部分類法,史部首次作為一個大類被單獨分列,此舉不僅提升了史書的地位,也為目錄學做出了巨大貢獻。

然而,魏徵的貢獻遠不止於修史。他深知書籍和文化的傳承對國家的重要性,於是奏請校訂四部書,得到了李世民的支持。經過數年的努力,秘府的藏書得以粲然畢備,這為唐朝的文化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。

李世民即位後,為吸取前朝歷代君王的教訓,命魏徵等整理歷代君王治國方略資料,擷取歷代群書之精華,整理成書。在廣泛閱讀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,魏徵於貞觀五年(631年)撰成了《群書治要》五十卷。這部書受到了唐太宗的高度讚揚,並被賜給每位諸王一本,以期他們從中汲取治國智慧。

魏徵的史學成就並未止步於此。貞觀十一年(637年),他與長孫無忌、房玄齡、李百葯、顏師古、令狐德棻、孔穎達、于志寧等人共同撰成了《大唐儀禮》一百卷,進一步規範了唐朝的禮儀制度。同年,他還編成了《類禮》二十卷,得到了李世民的讚譽。

在接下來的幾年裡,魏徵繼續他的史學創作。貞觀十五年(641年),他與高士廉等人共同撰成《文思博要》一千二百卷。這部書內容廣博,以分類的形式收錄了大量古書的內容,為後世保留了珍貴的古籍史料。

除此之外,據《兩唐書》記載,魏徵還有《諫事》五卷、《祥瑞錄》十卷、《烈女傳略》七卷、《時務策》五卷等著作。他的作品豐富多樣,與歷史、政治緊密相連,為後世研究唐朝的歷史政治提供了寶貴的資料。

文學成就:

魏徵,一代諫臣,以其直言敢諫的品格和崇高的道德風貌為後人所稱頌。他的文學創作,多是為政治服務的,因此在《全唐詩》《全唐文》中,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帶有政治色彩的作品。雖然魏徵的文學作品傳世數量並不多,但每一篇都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,體現了他卓越的文學水平和深厚的文學素養。

在《全唐詩》中,收錄了魏徵的34首詩歌,其中30首為祭祀樂歌。《舊唐書·音樂志》記載:「貞觀二年,太常少卿祖孝孫既定雅樂,至(貞觀)六年,詔褚亮、虞世南、魏徵等分制樂章。」這表明魏徵的這些樂歌,應是於貞觀六年(632)應詔所作。在這30首樂歌中,《舒和》均為七言四句,《大明之舞》為四言二十四句,其餘樂歌大多為四言八句。這些樂歌的用詞素雅、莊重,是大雅之詞,氣氛莊嚴,儀式感強,對於研究唐朝的祭祀禮儀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。

自南朝齊梁以來,文風日漸浮華。唐初的文壇,也受到了齊梁餘風的影響,崇尚駢儷,意少詞多。然而,魏徵的文風卻獨樹一幟,他的作品如《奉和正日臨朝應詔》展示了貞觀時期朝廷、民間的繁榮景象,展現了一個新興王朝的勃勃生機,同時也表達了他願意為國家鞠躬盡瘁的志向。再如《述懷》一詩,他描繪了自己從事李密到事李唐的經歷,表達了對李淵的忠誠和對李淵知遇之恩的感激。這些作品,皆為言志述懷,而非無病**。

總的來說,魏徵提倡文質並舉,反對浮華文風,他的這種態度,對於矯正唐初過分崇尚駢儷的文風起到了良好的示範和帶頭作用。他的文學作品,無論是在文學價值上,還是在思想內容上,都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。

在我國古籍《舊唐書》中,對他的評價如是道:「臣嘗閱魏公故事,與文皇討論政術,往複應對,凡數十萬言。其匡過弼違,能近取臂,博約連類,皆前代諍臣之不至者。」

魏徵的一生,不僅身體力行地踐行了忠誠二字,更在關鍵時刻為國家挺身而出。他上不負時主,下不阿權臣,中不侈親族,外不為朋黨。他堅信,只有堅守自己的信念,才能為國家帶來繁榮與和平。

在他所著的章疏四篇中,魏徵傾注了自己的心血,為後世王者立下了楷模。他的一生,不僅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,更用自己的實際行動,詮釋了忠誠、正直、智慧、勇敢的品質。

魏徵的一生,充滿了挑戰和困難,但他始終堅持自己的信念,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,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。他的離去,使唐太宗深感悲痛,他說:「魏徵死了,我失去了一面鏡子。」這是對魏徵一生最高的讚譽。

魏徵的故事,告訴我們,一個人的價值,並不在於他的地位高低,而在於他是否真誠地為人民謀利益,為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。魏徵的一生,就是一部充滿激情和智慧的史詩,他的人格魅力和他的偉大事迹,將永遠鐫刻在歷史的長河中。

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,有許多軼事典故讓人回味無窮。其中,有關魏徵的故事,展現出了一位忠誠、勇敢、正直的臣子形象,以及他與李世民之間深厚的君臣情誼。

不避故主

魏徵,原為隱太子李建成的東宮舊僚,他忠誠耿直,盡心儘力地為李建成謀劃獻策。然而,命運的軌跡轉向,李建成在武德九年(626年)的奪嫡之爭中敗亡,魏徵隨後歸順了李世民。李世民對魏徵的才幹和忠誠早有耳聞,所以他並沒有因為魏徵曾經的服務對象而對其心生芥蒂,反而對其委以重任。同年冬天,李世民下詔追贈李建成、李元吉王爵及謚號,並重新安葬二人。下葬當日,魏徵和王珪等東宮舊僚並未躲避,他們上表請求陪送靈車到下葬地。李世民答應了他們的請求,更進一步命令原東宮和齊王府的舊僚屬都去送葬。這一舉動,體現了李世民的大度和寬容,也見證了魏徵等人的忠誠與擔當。

態度嫵媚

有人說魏徵做人疏慢,但李世民卻覺得他的態度嫵媚。這是因為魏徵的膽略過人,善於挽回人君的心意,時常犯顏直諫。有時碰上李世民盛怒之下,他仍面不改色,即使是李世民的威嚴也為之收斂。他們之間的互動,宛如一場君臣間的智慧較量,又如同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。

亡失一鏡

魏徵曾告假去祭掃祖墓,回來後,對李世民說:「人們都說陛下要臨幸南山,外面都已嚴陣以待、整裝完畢,而您最後又沒去,不知為什麼?」李世民笑着說:「起初確實有這個打算,害怕你又來嗔怪,所以中途停止了。」這段對話,充滿了幽默和親昵,反映出他們之間深厚的信任和友誼。

魏徵去世後,李世民經常對身邊的侍臣說:「用銅鏡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,以古史作為鏡子,可以知曉興衰更替,以人作為鏡子,可以看清得失。我經常用這樣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錯,但現在魏徵去世,我少了一面鏡子。」這是一位君王對一位臣子的深情緬懷,也是對魏徵一生貢獻的極高評價。

魏徵的一生,忠誠於主,忠誠於國家,忠誠於正義。他的離世,讓李世民深感痛惜,也讓世人感嘆失去了一位正直的君子。然而,他的精神遺產卻長存於歷史的長河,成為後人學習的楷模。在軼事典故中,我們看到了魏徵的不避故主、態度嫵媚、亡失一鏡等生動形象,也見證了他與李世民之間難得的君臣情誼。這些故事,宛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,閃耀在歷史的長河之中。